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公司新闻

OB真人做一套西装两百道工序上海非遗传承人讲述奉帮裁缝技艺

发布日期:2024-09-09 11:32:26 点击次数:

  OB真人“亨生”是上海西服业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由奉帮裁缝徐继生在1929年创立。亨生因曾对中山装进行改良和独创的修身裹袖、时尚挺括的奉帮造型而闻名沪上。亨生奉帮手工技艺在制作中讲究“四功”(刀功、车功、手功、烫功)、“九势”(胁势、胖势、窝势、戤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其服装的特点可以用“十六个字”(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概括,既是实用服装又堪称工艺品。2011年,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花37元手工费定做一套西装,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绝对是一件“扎台型”的事。这个价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不便宜,但照样让赶时髦的上海人挤进知名西服店,诸如亨生、培罗蒙等,却又经常因订单排满而被店家婉拒。

  一套西装要做多久?至少得一个月。为何要那么久?以亨生为代表的奉帮裁缝技艺为例,做一套西装要200多道步骤,用一个月完成也是赶的。澎湃新闻(记者近日探访了亨生奉帮裁缝技艺的传承者肖文浩,从精细的量体裁衣开始,见识了匠人匠心的精湛技艺。

  肖文浩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国传统精工男装制作流派中,奉帮裁缝占重要一席,而上海亨生作为正宗奉帮技艺的传承者又是其中翘楚。

  创始人徐继生于1929年创办恒生西服店、后改名亨生西服店。第二代是徐继生长子徐馀章,徐馀章1945年子承父业掌管亨生,1952年定居香港。第三代传人是徐馀章之徒、服装高级设计师林瑞祥,林瑞祥1947年进亨生学徒,1952年接徐馀章,后一直供职于亨生。第四代传人是林瑞祥之徒、服装高级设计师肖文浩。

  自创立以来,亨生以考究的量体裁衣、精湛的制作技艺提供品质上乘的服装,一直是精致生活和海派文化的象征,演艺界名人孙道临、乔奇、焦晃、李双江以及一些政商界名流都是亨生常客。历经八十余载春秋,亨生奉帮裁缝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肖文浩1973年进入亨生当学徒,先后师从张至行、蔡宝荣、林瑞祥等老一辈奉帮名师。亨生传统的“十工头”工艺特色,即运用“四功”使服装达到“九势”造型,肖文浩全部掌握,亨生奉帮技艺的工艺流程约有200多道步骤,历辈流传下来的许多关键性、高难度工艺,如:推、归、拔、做衬和扎驳头等,手工技法所达到的效果,至今仍是机器作业无法取代的。肖文浩在学习实践中领会,并掌握了这些关键部位的制作诀窍。

  “亨生奉帮技艺是靠师徒间言传身教,凭悟性才能掌握,其作品既是实用服装又堪称为工艺精品。”肖文浩说,“在度身定制方面,奉帮技艺能够按照顾客的体形特征,通过量体裁剪和试样补正,能弥补顾客的体型缺陷,如含胸、塌肩等。”

  同时,承袭着亨生不断创新的理念,肖文浩对于当前精工男装的造型设计、现代工艺流程有所研究,尝试在亨生传统男装款式上加以改良。

  肖文浩说,“以‘亨生’独特的‘少壮新潮派’经典款型,即线条流畅、领、胸、腰等部位平展舒适、合身裹袖、挺刮健美为基础,根据国际流行趋势进行设计。”

  肖文浩从事奉帮裁缝行业已有40余年,在精工男装行业内,他代表了奉帮裁缝技艺最高水准。除了谙熟裁剪制作,肖文浩在工艺普及,传授经验上也努力颇多。肖文浩在企业内部同时负责年轻技工的培训与指导。2011年起开始在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传授奉帮技艺;2013年和2014年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活动上,现场向市民群众展示奉帮裁缝技艺。如今的亨生已有第四代接班人。

  从业40余年,肖文浩的老客人积累了一大批,从为这批客人做西装到为他们的孩子做西装。从腰围2尺4到3尺,同一个客人30年间在肖文浩手上做10多套西装,这样的老顾客有许多,他们的每一套西装都经历了他们人生的重大事件。一名客人小时候家境不错,家里为他在培罗蒙做了套西装纪念成年,之后,他又在亨生肖文浩手上做了10多套西装,从结婚的西装做起,直至50多岁,每个人生的重大场合,他总提前去肖文浩那儿报到。

  亨生西服店位于陕西北路上,今年夏天上海持续多日高温,橱窗里的西装跟户外的气温形成了一种不搭调。“夏季是西装定制的淡季。”肖文浩解释,“上海人穿西装总爱在要穿时才会来定制,大家习惯在秋高气爽的10月结婚,所以,9月起才是西装定制的高峰期。”但是,回头客深谙其中的诀窍,即使在高温天,也能在西服店里见着一大家子,老人带着子女“错峰”来定制西装的。这样的客人是让肖文浩为多位家人各做一套西装,他们通常是子女结婚OB真人,长辈就会极力推荐定制西装必去的培罗蒙或上海亨生。

  肖文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1973年他初学裁剪,那时上海人不做西装,只做中山装。1976年之后,上海才重新兴起结婚穿西装,大家都去西服店,一度出现了“做衣难”的现象。

  上海人穿西装差不多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兴起的。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制作服装的店都能揽下这活儿。肖文浩回忆,他之所以能将西装做好,也是因为受教于前辈的经验,前辈中有特地去哈尔滨学艺的,“哈尔滨不是特指一个地方,而是那片区域,那儿的裁缝学习了日本和俄国做西装的手艺,西装本身来自于西方,并不是本土服装,所以,以前我们管俄国系的服装裁缝为‘罗宋派’,‘罗宋派’做的西装比较宽大,适合体型较大的人,此外,还有一种英伦派,比较时尚,我们亨生做的就是‘英伦派’。”

  正是由于会做西装的店不多,才会导致出现供不应求的“做衣难”现象。肖文浩说,有段时间,上海人抱着布料跑来店里做西装,却因订单太多被婉拒的情况时有发生。

  “记得1978年做套西装的工费是37.4元,这个价格对当时的上海人而言也真不算便宜。”肖文浩说。

  因此做套西装成了有些上海人的一个“念想”。有位80多岁的老人来西服店,提出了做一套西装,老人对肖文浩坦言,做了西装,其实也不大会去穿它,老人是年轻时没有钱做西装,如今手头宽裕了,想圆年轻时的一个梦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上海亨生西服店,从量体裁衣起,顾客要做西装,至少要来店3次甚至更多次,第一次到店的顾客,肖文浩会拿下脖颈上时常挂着的皮尺,测量顾客的胸围、腰围、臂长等,仔细地记录。

  从未做过西装的顾客对西装定制并不熟悉OB真人,顾客沈先生今年10月即将举办婚礼,在9月的一个下午,沈先生到店里取西装。肖文浩跟他说,当日不能取,之前的电话是通知他来试西装的。年轻的顾客甚为不解,当初用皮尺测量尺寸都很精准了,缘何还有试衣服的环节。

  肖文浩让沈先生穿上一件基本完工的深蓝色西装,随后,检查袖子长度,手掌露出多少,甚至连大腿宽松度都要精心测量,然后,别上大头针,不一会儿,整套西装很多的细节都被钉上了大头针。在试衣过程中,肖文浩向顾客询问一些细节问题,诸如衬衫袖口是否露出来一些等等。

  试了西装后,肖文浩开始拆这件西装,他向记者展示了袖子根部说,“袖子跟衣服的线都是临时缝的,试了衣服后,要按照新的尺寸修改;布料烫平后,还会重新制作。如果对细节上还有问题,就还会让顾客来店试衣服。”

  西装定制在外人看来无非就是要合身,但直到走进定制工场,才知道要达到合身这要求,背后每一步工序都是精雕细琢。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一个小区内,亨生西服店的制作工场并不起眼,工场不大,没有整齐的流水线,每张桌子上都在进行不同的工序。肖文浩解释,“熨烫本身会对不同的布料产生不同收缩效果的,因此熨烫完要先挂起来,冷却后再制作,如此反复,使得每一套西装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完。”

  肖文浩演示了奉帮的扎驳头工艺,这扎驳头是用针线在西装胸前两片翻折的领子里密密麻麻地扎好,让这两片领子挺刮,针扎下去扎扎实实地是扎在肖文浩的另一个手的手指上。“学艺时,刚开始扎得手指头生疼,但一个月后,起了老茧,就不疼了。”肖文浩翻开所扎的驳头的另一面让澎湃新闻记者看,“要见针花不见线。”

  这样严酷而枯燥的工艺也只是200多道奉帮技艺中的一项,肖文浩拿起熨斗,在西装的胸口又演示了推、归、拔的工艺,这些工艺是要让同一块西装布料在胸口能略微宽松,使得西装制作完毕后,人们穿在身上时行动起来更为方便,又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一个工艺都耗费时间和精力,肖文浩也说,跟他一块儿学艺的学徒当年有10多人,现在,只剩下他一人还从事这个行业,那么多人的离开跟裁缝的枯燥和辛苦不无关系。

  即使整个西装定制过程枯燥而辛苦,肖文浩在工场里教授接班人时,也不忘跟他们分享一些他学艺时的“趣闻”,“学艺时,师傅让熨烫一块布料,熨斗放在上面,我走开了,回来一看,傻眼,布料上一个洞,布没有了,也不敢跟师傅讲,最后好不容易排料、匀出布。”虽然是一个小笑话,其实也暗藏工艺,这就是排料,肖文浩说,排料是大有讲究的,顾客拿来的布,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块布,事先在布上排好做西装的材料。

  回首过往,肖文浩不无感慨,“我明年就要退休了,很遗憾,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但也很高兴,我能做到男装的最高技艺。”